首页关于我们高管及合伙人交易对手与投资业绩战略合作伙伴资产管理投资基金投资银行资金投向产融结合公司治理雏菊资讯企业的社会责任投资者关系

智能制造的大航海时代

(雏菊资讯  01月03日 )  

 

经过了10年的互联网红利时代,时间的针脚开始重新摆向制造业领域,其中智能制造被认为是中国制造的未来主攻方向。在“中国制造2025”提出之后,伴随国家政策利好及制造业技术转型升级,资本市场的天平开始向这一领域倾斜,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得以迅速发展,未来势必将会对产业格局带来深远影响。

但与此同时,国内智能制造与世界先进水平尚存一定差距,整个产业链条仍在不断完善发展过程中,全行业的融资水平仍然较低。智能制造在不久的将来势必会搅动起“一江春水”,那么,对于投资机构而言,又将面临着哪些机遇?

 

中国智造概念股启航

何为智能制造?目前学界的定义为,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简单来说,智能制造是指一种由智能机器人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智能系统。

从产业链的角度来说,智能制造涵盖包括机器人、数控机床、服务机器人等在内的智能装备;机器视觉、传感器、工业以太网等在内的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3D打印以及自动化系统集成、生产线集成等。而该产业发展的逻辑链条依次为首先需实现自动化,然后信息化,再次互联化,最后智能化。

全球范围内来看,自2012年开始,主要工业大国纷纷开始将制造业的发展趋势锚定在智能制造领域:2013年,德国推出“工业4.0”计划;2014年日韩两国的相关智能制造生产计划公布;美国方面则强调“工业互联网”概念;英国提出《英国制造2025》。

对于中国来说,2015年5月,国务院正式出台《中国制造2025》,提出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的行列;到2035年跨入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及至新中国成立百年时,我国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而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自2015年以来,智能制造领域的相关政策落地步伐逐渐加快。2016年9月,工信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智能制造发展规模(2016-2020)》,提出到2020年,传统制造业中的概念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转型,到2025年,重点产业基本实现智能转型。2017年10月,工信部发布的《高端智能再制造行动计划(2018-2020)》提出,到2020年,推动建立100家高端智能再制造示范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产业集聚区等,带动我国再制造产业规模达2000亿元。

事实上,当前中国的智能制造距离世界发达国家尚存一定差距,在向制造强国迈进的过程中,我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国内不少相关领域分析专家普遍认为,中国智能制造的劣势仍然十分明显。前瞻研究院报告指出,我国正处于“工业2.0”的后期阶段,“工业3.0”(信息化)有待普及,而“工业4.0”(智能化)正在示范尝试过程中。该机构认为,目前我国的智能制造质量基础仍相对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行业信息化水平不高,同时面临着劳动力成本提高的难题。

另有《全球智能制造发展指数》报告评价显示,中国及英国、韩国、瑞士法国等名列第二梯队,属于智能制造发展的先进型国家,美国、日本及德国居于第一梯队,为智能制造发展的引领型国家。

不少市场人士亦持有相似的观点。源星资本管理合伙人于立峰认为,中国智能制造存在两大现状,大而不强、参差不齐,但同时不乏一些个体已经超过了工业4.0甚至到了更高的阶段。

广州国创基金总经理左梁也认为,中国的智能制造存在诸多短板,例如,基础材料、基础科研方面存在不足;包括高频芯片、高精度电机和控制器等关键的核心部件尚待提升;工业软件设计与国际领先水平尚存差距。

具体细分到产业链的层面,业内人士对本刊表示,目前国内的汽车、家电等行业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已经较高,特别是相关的装备、零部件、系统集成发展进程较快,走在通往智能化的道路上。

尽管国内智能制造领域仍有诸多待破局之处,但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制造化的产能巨大,伴随着政策的支撑,未来的增长空间将不容小觑。其中,不乏市场容量超过百亿元甚至逼近千亿元的领域,例如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工业软件、系统集成、3D打印等。

 

超六成智能制造企业尚未获投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国家层面为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生存土壤,以及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之下,智能制造产业迅速崛起。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智能制造行业市场规模为1.515万亿元,增长率为22.6%,预计2019年市场规模将超1.9万亿元。有机构预计,中国智能制造行业未来将保持11%的年复合增速,预计到2022年,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2.39万亿元。

细究下来可以发现,整个中国智能制造产业链正沿着两条路径纵深化发展:其一,存量市场中的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其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新的材料及制造方法和新的应用场景的不断挖掘,推动了增量市场的扩容。

针对前者,随着“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提出,各个省份密集出台各项政策,比如浙江的凤凰计划、山东的新旧动能转换基金等,推动制造业结构优化、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数据显示,2018年,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环比分别上涨11.7%、8.1%,增速均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德勤调查发现,中国工业企业重点在五大领域进行智能部署,其中63%的企业部署数字化工厂,62%的企业挖掘设备及用户价值,48%的企业着眼工业物联网,21%的企业开展人工智能探索,另有36%的企业进行智能化生态重构。

与此同时,一些创业公司、互联网科技等领域的企业开始积极涉猎其中,“互联网+制造业”的新模式不断涌现。统计发现,2014年,全年智能制造新增企业数量达到1047个,环比2013年上涨了近四成;到了2015年,随着中国制造2025概念的持续发酵,行业规模继续扩容,全年新增1273家企业,环比上涨17.75%;不过,从2016年开始,行业进入平稳调整阶段,2016-2018年,行业新增企业数量逐年减少,分别是935家、763家、530家。

随着智能制造产业体系的逐渐成形,这一领域开始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整个产业的融资额明显跃升。自2015年开始,全行业的融资数量和规模显著增长,当年融资数量达到943起,融资金额合计201.92亿美元,环比分别上涨49.73%和72.76%。2016-2018年,整个行业平均每年的融资数量均在940起以上,融资规模逐年递增,分别是261.73亿美元、277亿美元和325.15亿美元。

尽管智能制造的蓝海引来嗅觉敏锐的资本市场注意,但该行业的投资并未形成蔚然成风的局面,远未及此前的共享经济等风口。据投中研究院报告,截至2018年底,全行业尚有62.58%家企业未获得融资,涉及的企业数量达5812家。另外,从融资轮次来看,50%的被投企业往往处于早期阶段,多以首轮投资为主。投中研究院数据显示,有近2000家企业仅获得一轮投资,占比超20%;而获得两轮以上投资的企业占比不足10%,其中能获得5轮投资的企业仅有86家,占比为1%。

另外,在直接融资领域,科创板的推出为具备核心技术的智能制造企业增加了一条融资通道。

 

投资机构视角下的智能制造行业

与智能制造的政策变化及产业链发展成正相关的是投资机构在这一领域的拓展路径。根据投中研究院报告,自2015年开始,布局智能制造行业的VC/PE机构数量开始稳步上升,2014年约有303家机构涉猎其中,至2015年增加至590家。2016-2018年,分别有730家、743家、908家机构活跃在这一领域。

其中,真格基金、深创投、达晨财智等头部机构在这一领域最为活跃,多次投出独角兽企业,上述3家机构近些年投资智能制造的相关项目数量分别是92家、80家、71家。例如,真格基金先后投资了依图、地平线、微云机器人等,布局行业涉及人工智能芯片解决方案、工业机器人等领域。排在其后的是红杉中国、IDG资本、经纬创投、顺为基金、联想之星、北极光创投、英诺天使基金。

从主题投资视角来看,分析人士称,每一轮的智能制造投资逻辑,基本按照系统集成商、机器人和其他自动化装备及零部件,然后是工业软件及传感器技术的顺序进行行情演化,而3D打印的主题表现最弱,主要是由于目前大部分布局3D打印的企业主要是以并购的模式切入。

在硅谷创客资本创始人、华制国际创始人赵胜看来,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在于,所有的制造企业最终都会迈向智能化,而没有跟上这个趋势的企业势必会被淘汰。具体沿革过程包括3个阶段:智能制造1.0阶段是指国家层面智能制造基础设施、自动化设备标准、信息技术和安全标准的建设等;智能制造2.0是智能制造数字化建设,在制造企业的每个车间中试点数字化,最后把无数的工厂联结成无界的智能制造平台;智能制造3.0则是推动外部供应链系统的协同,最终提高商业决策的智能化。

赵胜表示,目前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投资中,主要有3类风口,一是借助技术让产品变得更智能,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二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供应商;三是提供软硬件及顶层设计等整体解决方案的企业。

但与此同时,智能制造投资中亦不乏风险,有业内人士对本刊表示,不同于互联网、O2O等概念,智能制造投资相对周期较长,短则5年、10年,最长甚至可达20年,因此一些现有的热点风口往往会沦为陷阱,瞄准未来趋势则是关键。他还指出,面对这样的行业特点,资本要沉下心耐心和企业共同成长,对于产业链的布局上,可以围绕上下游展开深度服务,以提高整体投资回报率。

而展望未来的投资机遇,天风证券董事总经理、研究所副所长邹润芳称,可以把握3点,第一,“先进制造+智慧物流”,其中数字化、柔性化的生产过程中会带来大量新的设备需求,包括传感器、工业机器人、很多软件、很多控制等;第二,“工业互联+大数据”,比如计算能力,包括边缘计算等;第三,工业互联网,因为这是国家层面要大力建设的领域。

(作者:刘玫,来源:《中国资管评论》)

 
   雏菊团队  | 雏菊欣赏  | 工作机会  | 采购招标  | 友情链接  | 风险提示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雏菊机构(2006-2024)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46757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113号